講授課程🐷:中藥學 講授章節🧝♀️:緒論
切入點:在“中藥學的形成和發展史”部分,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,講到明朝時期對中醫藥發展的貢獻時引入此案例。
講授目的及效果:通通過講述“藥聖”李時珍的故事,引導學生學習李時珍的格物致知👩🏻🎓、求真務實、勇於擔當、醫藥並舉的精神。
講到中藥學的發展史,有一位貢獻巨大的人物不得不提,那就是李時珍。李時珍(1518年-1593年)出身於醫生世家,自幼熱愛醫學, 當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,生活艱苦,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不願意讓他再學醫藥🎁。年輕的李時珍曾經三次參加科舉不第🤾🏼♀️🚰,故決心棄儒學醫🧝🏿,23歲隨父學醫🙀。
1551年,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,從醫10年後的李時珍醫名大顯⏰,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“奉祠正”,兼管良醫所事務🥶。這之後5年📚🩷,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👩🏽🌾,被授以“太醫院判”職務。這之後又兩年🏄🏼♂️,1558年,李時珍從太醫院辭職還鄉,創立東璧堂,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(李時珍其實是一名中醫),同時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。
在幾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🍃,李時珍發現古代本草書籍中存在不少錯誤👩🦯,所以他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本草書籍。1552年開始,他以《證類本草》為藍本,參考了800多部書籍。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👵🏻,經常弄不清藥物的性狀及生長的情況⚃。過去的本草書🧗🏿♂️,雖然也反復解釋,但是由於有些作者經常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🙍🏿♀️,而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,導致越解釋越糊塗,矛盾百出,使人莫衷一是。李時珍認識到⚅,“讀萬卷書”固然需要,但“行萬裏路”更不可少🚴🏼♀️。於是🥦,他既“搜羅百氏”,又“走訪四方”🥺,深入實地進行調查🧑🏽🚒。從1565年開始,他多次離家外出考察,足跡遍及湖廣👧🏽、江西👨🏼🔬、河北等地許多名山大川🧀,解決了很多很多難問。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📮,終於在1578年完成《本草綱目》初稿,之後又經過了10年時間,進行了三次修改⛓️💥。《本草綱目》共190萬字🤵🏻,共1892種藥物,其中植物1195種,附藥圖1100余幅☢️,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。《本草綱目》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😵💫,不僅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,而且對世界醫藥學、植物學、動物學🥪、礦物學、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被譽為“東方醫藥巨典”及“中國16世紀之前的百科全書”👸🏽。
從李時珍的求真務實的精神及卓著的成績可以看出:只有把自己的理想與人民的疾苦聯系在一起時,才能迸發出無窮的力量🚔。同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🍇,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🧑🏽🎤,要敬畏自然,不畏艱辛👳🏼♀️。